近日,我校伟德 官网闫喜武教授團隊在菲律賓蛤仔抗寒能力的生理生化及分子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9年最新影響因子6.551)。該研究在三個殼色選育品系(斑馬蛤,白蛤和白斑馬蛤)和兩個野生群體(南方和北方)菲律賓蛤仔中評估了急性和慢性低溫脅迫對含冷休克結構域蛋白E1(CSDE1)和II型抗凍蛋白(AFPII)基因的表達以及溶菌酶(LZM),過氧化氫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的影響,揭示了不同殼色品系菲律賓蛤仔低溫脅迫适應機制。研究結果表明,低溫脅迫對不同品系和種群蛤仔中CSDE1和AFPII的表達水平有顯著影響。斑馬蛤、白斑馬蛤和北方野生種群具有較強的耐低溫能力。該研究提供了有關菲律賓蛤仔響應低溫脅迫的生理生化及分子機制,為養殖中提高菲律賓蛤仔的低溫耐受性及耐低溫品系培育提供重要依據。
該研究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2018YFD0901400)的支持。碩士研究生董莎莎為第一作者,通訊作者為聶鴻濤副研究員和闫喜武教授。
論文信息如下:
Title: Physiological and gene expression analysis of the Manila clam Ruditapes philippinarum in response to cold acclimation
Authors: Shasha Dong, Hongtao Nie*, Jiahao Ye, Dongdong Li, Zhongming Huo, Xiwu Yan*
Sourc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4 June 2020, 140427
全文鍊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8969720339498